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首页  >  自定义  >  上海交大实践团走进云南 探索大理非遗技艺传承之路“...
上海交大实践团走进云南 探索大理非遗技艺传承之路“...
浏览:1799    刷新:2020-09-05 00:39
上海交大实践团走进云南 探索大理非遗技艺传承之路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明朝诗人楼琏的一首《云南即事》描述了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而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辗转千年,白族人民巧夺天工的技艺也在一代代传承中留存下来,其中有多项被评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大家熟悉的大理三月街、白族扎染技艺、剑川木雕技艺等。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大力推动下,大理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开发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为了进一步探索非遗技艺的现代传承之路,也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产品如何在进行商业性开发的同时保留人文精神内核,为糖画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与指导,上海交通大学「糖画非遗技艺传承计划」实践团远赴云南大理,参访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喜洲璞真扎染博物馆,对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多方调研。


图1: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门

交大实践团参观大理非遗博物馆 领略非遗瑰宝之风采

8月12号当天,实践团一行来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了解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现状。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分设了5个主题馆,分别展示了大理白族本主、刺绣、剪纸、甲马、绕三灵、霸王鞭、洞经古乐、白族大本曲、扎染、传统节庆、下关沱茶技艺等多种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2:大理现有的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团在参观过程中被传统刺绣的制作工艺所牢牢吸引。早在参访前大家就对白族刺绣工艺有所耳闻,也曾在电商平台和线下商店中看到过一些白族刺绣手工艺品与文创周边。据了解,白族刺绣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针法运用独到,常见的刺绣针法包括平绣、锁绣、打花、挑花、盘绣等,根据针法的不同,绣制的位置也有所区别。白族妇女在刺绣前会有自己的家传图谱,这些图谱包括牡丹、佛手、石榴、等花果及狮、虎、龙、凤、金鱼、蝴蝶等动物图形,不同的图案寄寓了白族人民不同的祝福和祈愿,如鱼儿闹莲,通过莲和鱼含蓄表达了男女情爱,纹样中的石榴也是取“石榴子多”之意,而牡丹则多取“花开富贵”之意,梅花则寓意“喜上眉梢”......这些图案在白族妇女聪慧的手上编织的物品,一个个栩栩如生,展现了其精湛的技艺,也让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刺绣成品的实践团成员们大饱眼福。


图3:实践团近距离观赏白族刺绣技艺

除了了解白族刺绣工艺,让实践团印象深刻的另一项非遗项目是当地知名茶品——沱茶。在制作沱茶前,白族居民会先将茶叶放入蒸汽桶中盖上白布,大概蒸几分钟的时间后,再将茶叶放入白布中进行揉搓成型,最后放入模具下面,进行人工压型。在这样一步步的流程过后,大理白族传统沱茶便做好了。难以想象这样工艺下的茶叶可以在通风的地方存放几十年,这大抵便是非遗技艺传承千年的魅力所在。


图4:实践团了解沱茶制作工艺

实践团采访大理非遗馆负责人 深入探讨非遗传承现代之路

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实践团与非遗馆负责人董宗梅进行了深入交流,具体了解大理非遗保护的现状。
据董宗梅介绍,“大理非遗项目种类非常多,列入国家、省、州、县4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共242项。政府也是基于此特别建立非遗博物馆,让外来游客除了领略大理自然风光外,更能够了解大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5:大理非遗博物馆负责人董宗梅接受实践团采访

种类繁多的非遗项目虽然各有千秋,但在保护非遗传承方面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董宗梅谈到目前非遗传承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年轻人传承。云南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还在从事这些技艺的手艺人年龄大约都偏大,非遗项目的传承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负责人特别借助了大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族扎染进行举例。
“白族扎染是我们大理市最重视的非遗保护项目,但是目前还熟悉扎然技艺的白族人为数不多并且年龄都偏大。面对扎染技艺不太乐观的传承现状,怎样才能突破僵局,让更多人主动来了解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负责人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找到了答案——喜洲璞真扎染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段银开、段树坤这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夫妻传承人所创立,初衷是希望借由科普和体验的方式,让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的多年龄层群体能够主动了解并学习扎染技艺,让这门传承千年的巧匠工艺不在时代车轮的前进中碾灭,同时还能迸发出商业经济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是实践团的下一站便来到了这座扎染博物馆,探索非遗文化产品的商业发展道路。

璞真博物馆之行:蓝天白云自然风光中的传统匠心技艺

蓝天白云的色彩铺就了大理扎染的颜色。天晴的日子,在大理喜洲“璞真扎染博物馆”可以看到双重的“蓝天白云”,一重是真实的天空,另一重则是铺向天际的扎染布。实践团到访当天不巧撞上阴天,在一望无际的灰蒙蒙的天际线下,蓝白色的“扎染天空”更令人感受到被自然抚慰的欣喜。

图6:扎染博物馆上梁一隅

据了解,这座博物馆是扎染世家出生的非遗传承人段树坤所创立。起因是在06年时,段树坤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不再扎花,仅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继续参与扎花工作。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并学习这门技艺,段树坤产生了创建一所扎染博物馆,让扎染技艺延续的念头。2008年,段树坤用他在2003年以来开发创新扎染产品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创建了璞真扎染博物馆。直到15年年底,这座博物馆才开始真正试运行,将参观馆藏展品与扎染技艺的生产性示范相结合,推向旅游市场。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也由此丰富了新知。大家了解到大理白族的扎染工艺是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图7:实践团参观扎染博物馆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为了帮助游客更好的理解扎染的工艺流程,博物馆设置了扎染体验区。灰色水泥地上摆放了六张矮矮的方木桌,桌布皆是蓝白扎染,每张木桌四周各有一张长条木凳。这里专供游客来体验扎染的扎花工艺。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主要感受扎染工艺的最主要一道工序:扎花。


图8:游客现场体验扎染工艺

实践团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游客体验扎染工艺是一个付费项目。它的诞生是游客需求与非遗传统技艺商业开发双向匹配的结果。一方面,许多外地游客在参观后希望自己能够制作感受原生工艺的流程,另一当面,博物馆也希望通过扎染产品进行获利,两相结合下,博物馆开始设立体验区,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对外打出体验式扎染的宣传,不仅帮助扎染工艺获得了更多外界的关注,还能最大化其商业价值,可谓一举两得。
事实上,除了设立体验区,扎染技艺的商业性探索较其他非遗技艺而言是更加深入的。据工作人员介绍,璞真扎染的商业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产品订单、体验项目和国家扶持经费三个方面。不同于原来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资金注入来帮助扎染技艺传承,现在扎染产品的订单收入已经达到每年利润的60%。
由此也给予了实践团一些启发:白族扎染技艺的继承兼盈利方式是否也可以应用于糖画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上?从可以吃的糖画产品,到糖画艺术藏品的创作与开发,再到糖画体验馆的开设、糖画艺人工作室的运营......短短一遭璞真博物馆之旅,给予了实践团对于糖画技艺传承的诸多现代化思考。
此次探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行,实践团认识到非遗的保护需要不断地创新,也需要对传统技艺的坚持。这种坚持并不意味着古板,而是坚持非遗技艺中人文精神的内核。而创新也是必须的,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非遗的传承才能走的更远。